近年來,隨著全球對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要求的日漸嚴格和新能源技術的日趨成熟,國內工程機械頭部企業紛紛開始電動化布局,2021年是工程機械行業電動化快速發展的一年,各企業相繼推出了各類電動化產品,探尋藍海市場。
經過這一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工程機械電動化市場究竟如何呢?
產品種類多樣,但市場滲透率低
雖然各企業相繼發力,推出了多型號、多種類的電動化產品,但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工程機械電動化產品的滲透率仍不足1%。從1-10月份實際銷量看,電動工程車輛特別是電動重卡銷量最高,在5000臺左右,而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等產品中,電動產品銷量只有100臺左右。究其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電動工程機械價格高昂,相比同類型傳統機械,雖然使用成本下降,但一次購買成本卻高出1~2倍,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
第二,電池容量不足,難以長時間持續作業,頻繁充電導致工程進度緩慢。
第三,充換電設施不完善,目前購買電動產品的用戶大多都是在工地自行安裝充電樁,首先安全性不能有效保障,其次,設備轉場作業困難,無法及時補充電量。
因此,想要快速推進電動化設備的發展,強化技術研發,降低設備成本,以及充換電設施的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面對如此現狀,工程機械電動化產品替代傳統產品是否可期呢?
政策要求+實際需求,發展空間大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要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明確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而工程機械作為能源消耗大戶和碳排放大戶,采用電動化將有效降低碳排放。
此外,像川藏等生態脆弱地區,環保要求高,電動化產品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還有一些封閉空間、隧洞的施工,由于通風條件差,氧氣不足,作業可持續性低,電動化產品可有效保證施工進度,縮短工期。
因此,在政策和實際需求的雙重支持下,未來工程機械電動化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龍頭企業加碼布局,產品升級加速
目前,徐工、三一、中聯重科等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相繼加碼電動化布局,其中,三一重工已累計推出26款電動化產品,覆蓋挖掘機、起重機、攪拌機、自卸車及路面機械;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客戶需求及排放標準,累計推出70余款國際化產品。
中聯重科則一口氣推出8大系列16種新能源工程機械,同時,還致力于系統集成化技術自主研發突破,電池、電機等配套國內產品,已和包括寧德時代等主要電池廠商展開合作。
雖然目前工程機械電動化產品滲透率較低,但隨著政策的鼓勵和基礎設施布局的完善,以及技術的日漸成熟,電動化產品逐漸替代傳統工程機械的步伐將不斷加快。業內人士預測,到2025年,電動工程機械的滲透率將達到25%。